会员入口

这是一封来自大凉山的感谢信,来信人是一位名为王天才的75岁老奶奶。目不识丁的她四处托人,反复向人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终于寻得一好心人代笔写下了这封千余字的感谢信。为了证明信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老人还在信的末尾处留下了自己歪歪扭扭的签名,并附上了自己的身份证图片。信中,她要感谢的人是在华西证券工作的罗元华。若不是这封信,没有人知道在高升桥营业部“励志老罗”的标签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扶老助幼的暖心故事。

走出凉山 从农民逆袭成白领

36岁揣着800块钱只身闯省城

凉山,因为曾经的贫穷,让许多人对它印象深刻。加之气候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大凉山曾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来信人王天才所在的宁南县位于凉山州的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距昆明400多公里。虽然宁南县的经济条件在凉山州17个县市中长居于中上游,但因地处大凉山深处、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限制,宁南也曾被纳入全省艰苦边远地区县名单。

罗元华的故乡——宁南县俱乐乡距离王天才的家幸福乡30多公里。从出生到离开,罗元华在这里生活了整整36年。那时候,乡里的长辈对读书没有概念,和当地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因家中缺少劳动力,中专毕业的罗元华早早就放弃了学业,回家干起了农活,并在25岁那年娶了同乡的姑娘过起了平平淡淡的小日子。

 

原本罗元华也抱着父辈的观念,想着一家三口就在乡里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这样的想法随着女儿的到来发生了改变。2002年下半年,罗元华的二女儿出生了。看着一天天长大的一双儿女,罗元华越发担心他们走上自己的老路。他无数次扪心自问“我祖祖辈辈都没走出过大凉山,难道我的儿女也要继续守在这深山里坐井观天?”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后,已近不惑之年的罗元华揣着800块现金,首次踏上了“走出大凉山”的路,也因此成为了乡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刚到成都的时候,罗元华信心满怀,觉得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敢拼敢闯的劲儿,一定能够很快在成都立足,但现实却并非他想象的容易。由于文凭不高,加之除了种地以外也没有其他工作经验,罗元华的第一份工作只能到青羊宫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当保安。每月600块钱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好歹包吃住,凑活着也能过。

辛苦一年,罗元华攒下了几千块钱,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将妻子和儿女都接到了成都。那时他没想过别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哪怕同时打10份工,也要供儿女到成都来上学。”

为了安顿家人,罗元华在离打工的银行不远处租了一间老破小,当保安的工资也就刚好能承担一家四口的房租。为了养家,罗元华开始了一人打三份工的日子。白天,他就继续在银行当保安,顺道帮隔壁的火锅店看守下客人的自行车、电瓶车;晚上就到附近的电影院卖通宵电影票,从凌晨12点工作到第二天早上6点,回家简单洗漱后,又到银行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由于极度缺少睡眠,在白天工作期间,罗元华站着都能睡着。瞌睡一来的时候,他就跑到卫生间用冷水使劲冲脸,强迫大脑保持清醒。

 

那几年是罗元华记忆中最苦的日子。为了减轻罗元华的经济负担,2006年那年,等把女儿一送进幼儿园,妻子就张罗着买了个小推车,走街串巷卖油炸土豆。生意逐渐好起来,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罗元华索性就辞去了保安的工作,给妻子做帮手。

尽管已过去了10多年,罗元华回想起扛土豆的过程仍然历历在目。当时,他租住的房子在5楼,没有电梯。每次从市场进一千多斤土豆回来,罗元华都只能靠肩扛背驮运回家。每次扛80斤土豆上楼,等搬完一千多斤土豆往往都是凌晨两三点了。扛到半途,气喘吁吁的罗元华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他鼻子一酸,感叹着“为什么自己这辈子要活得这么累?”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哪怕头破血流也只能坚持走下去。

40岁重启事业改变人生轨迹

也是在最苦的那几年,罗元华偶然认识了到青羊宫附近展业的一名华西证券的理财经理。在与这位理财经理的闲谈中,罗元华对证券行业有了了解,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并迎来了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在理财经理的帮助下,罗元华找来了一堆证券专业书籍学习。虽然已是40出头的年纪,他却并不服输。为了能够进入梦寐以求的证券公司,罗元华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看书,看到8点半和妻子一起出摊挣钱,晚上收完摊回家又接着看书到凌晨两三点。“别人年轻,看10遍能考过;我看10遍不行,就看它个100遍,不信考不过。”

就这样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罗元华于2008年顺利拿到了证券从业资格,并如愿通过面试,入职到华西证券高升桥营业部做客户经理。

进入华西证券的那一年,罗元华已经年满42岁。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没有业绩,罗元华每月只能领到数百元的基本工资,但他也并没有气馁。为了拓宽渠道,多积累客户,罗元华就将营业部附近的大街扫了个遍,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上门营销。

在最早的营销过程中,罗元华也有过一些难忘的“出糗”经历。有一天,一位客户上门需要录入个人信息,在录入客户姓名中的“军”字时,罗元华犯难了。对拼音并不熟悉的他把键盘上的26个字母敲了个遍,也没能打出这个“军”字,急的罗元华心里直打转。为了不让客户察觉到异常,以至于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罗元华借口去找资料,转身就给读中学的儿子打电话,问“军”字怎么拼。那天晚上回到家,罗元华缠着儿子教会自己26个字母的拼写法,在家背了个通宵,还详细地记录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

罗元华坦言,当时自己最怕的就是上门服务。自己不懂电脑,不会安装交易软件,为了不让客户看出破绽,罗元华每次都要邀请上营业部年轻的同事和他一起去客户家中。同事在帮客户解决软件问题、电脑问题时,罗元华就在旁边一步一步地记下来。几次下来,罗元华就掌握了技巧步骤,能够“单打独斗”了。

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入职仅仅半年后,罗元华的个人业绩就冲到了营业部400余名客户经理团队的上游,也积累下了一批忠实稳定的客户。业绩上去了,收入也提高了,罗元华却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在随后的几年中,罗元华陆续又通过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等专业水平测试,还通过自考成功获得了四川师范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文凭。拿到本科毕业证书时,罗元华已经年满51岁。

近些年来,罗元华的业绩始终处于公司营销序列人员前列。突出的业绩,也吸引了资阳、攀枝花等多个营业部的营销人员远程前来向罗元华学习。罗元华带过的徒弟中,还不乏清华、北大以及海外留学归来的高材生。

从地道农民逆袭成为财富顾问,罗元华这一路走来太多坎坷。也正因为自己吃过太多的苦,他便更见不得别人受苦。

心系凉山 以己之力助人之难

与王天才的相识源于一次偶然。罗元华还清楚地记得,2016年9月3号那天下午,他接到了宁南县一位小学老师的来电。这位老师原本是罗元华的客户,但这次的来电并不是为了咨询业务。

“罗哥,你在成都,又在金融行业,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帮我的学生……”电话那头的声音显得有些焦急。从电话中,罗元华得知,这位老师带过的上一届毕业班的学生陈萍原本当天该去初中班报道,但此时却守在她上课的教室外,哭着说自己家太穷了,上不起学。

“现在不是九年义务教育么?怎么会上不起学?”罗元华有些疑惑。在向老师仔细询问后得知,陈萍自小被父母遗弃,一直跟着外婆王天才长大。由于户口在会东县,按照规定,陈萍要在宁南县上学,就得缴纳一万余元的择校费。除了择校费外,每月还需向学校缴纳一百多元的生活费。而就连这一百多元的生活费,陈萍的家里都负担不起。

陈萍的经历唤起了罗元华关于读书时候的记忆。当年,自己也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好成绩,但父母认为读书无用,尽管老师多次登门劝说,固执的父母仍然拒绝了送他回校读书。

想到自己曾经吃过的没有文化的苦,罗元华更为同情这个叫陈萍的小女孩。他向老师要来校长的电话,表示自己将全权承担陈萍的生活费,供陈萍读完书,并向校长成功申请免去了陈萍的择校费和学杂费,随即又转给老师3000块钱,让老师代为缴纳陈萍的生活费,并带她报名入学。

随着陈萍的顺利入学,这件事原本就告一段落了。然而,在看到网上关于骗子诈捐的新闻时,罗元华心中又生起了一丝怀疑。正巧2016年年末的一天,罗元华回老家宁南吃席。想到陈萍家离自己家不远,他便决定前去探探虚实。结果这一去,留下了他这辈子最难过的记忆。

那是两间又矮又黑的破瓦房,羊毛毡搭的厕所,周围是竹篾条围成的栅栏,四处漏风。王天才得知他来了,连忙出屋迎接。原本70岁的婆婆,看起来已是八九十岁的模样,又黄又瘦。

罗元华问王天才房子是自家的,为什么不修一修?王天才回答说,这房子并不是自己的,是向别人家租的,房子的主人已经搬走好些年了,自己不住了,一年收他们320元房租。

“320元啊,没想到自己平时的一顿饭钱却是老人一个月的房租。”想到这,罗元华鼻子一酸,滚烫的眼泪花儿差点夺眶而出。王天才引罗元华进到堂屋,屋里放了一张桌子、桌脚已经歪了、桌上一个破旧的水壶;老人招呼罗元华到沙发上坐,沙发中央已经陷下去一个大窝窝,不知道是原主人留下来不要的,还是从外面捡回来的。总之这张沙发若是再转手的话,肯定是不会有人要了。罗元华注意到老人的手脚一直在不停地抖动,完全不受控制,给自己倒水时,老人抖动的手把壶敲得咚咚直响。

从堂屋再往里走就是一间卧室。老人说,自己和孙女、外孙女三人一起住在这屋。屋里很黑,罗元华打开了手机的电筒,才发现这间屋子并没有窗子,屋里就一张床,床上堆着些破旧的衣裳。屋中间挂着一根灯绳,灯泡已经被取下来放在边上。罗元华问王天才为什么不点灯?王天才回答说,这盏灯要开着的话,一个月要两度电,算下来差不多要花两块钱,她舍不得花这个钱。

罗元华感到非常吃惊。在他的经历中,宁南县倒退回去20年,都没有见过这样贫穷的家庭。他问王天才,为什么生产队不管她的生活?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罗元华才得知,老人没有身份证、是个黑户,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负担她祖孙三人的生活,以前去问过办身份证的事情,但因没有文化,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一直都没办下来。由于没有身份证,生了病只能到小诊所去看病。

罗元华认识到,要帮助这家人摆脱贫困的境遇,最首要的就是要解决老人的户口问题。罗元华当即向王天才拍胸脯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她把身份证办下来。听到这,王天才扑通一下跪在了罗元华跟前,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个身份证。罗元华赶紧伸出双手扶老人起身,老人看向他的眼神中,那种炽热的渴望,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

当天他买了些牛奶和米面油给老人送去。担心祖孙三人在家出意外,从王天才家离开后,他又立马给老人的儿子打了电话,托朋友帮他找了个工作,劝说他回宁南,就留在母亲身边。

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罗元华打了无数个电话,跑了无数次政府、公安机关,又托人四处搜集资料,但仍然证明不了王天才从哪儿来,不符合规定,也就无法办理身份证。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罗元华感到有些山穷水尽了,但一想到王天才当时望向他的眼神,他又说服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

他一级又一级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情况,终于于2018年下半年迎来转机。县委组织召开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王天才的户口问题。在会议召开的一个月后,王天才如愿拿到了盼了一辈子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拿到身份证的那天,王天才托人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罗元华。在跟老人的通话中,罗元华听到电话的那头,老人哭得哇哇的。身份证办下来后,罗元华又着手联系县上相关部门给老人办了医保、低保和养老金。有了这三样保障,王天才一家的生活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如今的王天才,和儿子搬进了好房子;外孙女也已完成学业,嫁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老人不再为看病而发愁,也不再为吃穿而忧虑。

王天才心里一直挂念着,要当面向罗元华致谢。然而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罗元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她只知道罗元华的电话号码、知道罗元华是华西证券的员工,其他一无所知。

 

王天才在寄给华西证券的感谢信末页留下的自己的签名和身份证照片

她找了很久,才找到能够帮她写下这封感谢信的好心人。

尽管因为身患帕金森病,手抖动得厉害,老人仍然坚持照着身份证写下了这辈子以来为数不多的几次签名,并在信的末页附上了她最为宝贵的身份证照片。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尽管已离开家乡多年,罗元华仍然心系凉山,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凉山的乡亲们解决困难。这些年来,他接待过的乡亲不计其数。有的因看病长住在他家,有的因买不到火车票在他家歇脚,有的请他帮忙到医院买药、挂号……对于乡亲们的需求,罗元华几乎都是有求必应。

而对于帮助王天才一家的事,罗元华笑言:“我相信这件事发生在华西证券任何一个员工面前,都不会袖手旁观,只不过刚好被我撞上了而已。”

也正如王天才的感谢信中所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关乎员工的价值取向,在华西优秀企业文化的沃土滋养下,华西人的心中也必将生长出善良的道德之花。

乡村振兴 | 是励志的证券人 也是担当的撑伞者 —— 一封感谢信揭开华西证券“励志老罗”背后的暖心故事

这是一封来自大凉山的感谢信,来信人是一位名为王天才的75岁老奶奶。目不识丁的她四处托人,反复向人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终于寻得一好心人代笔写下了这封千余字的感谢信。为了证明信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老人还在信的末尾处留下了自己歪歪扭扭的签名,并附上了自己的身份证图片。信中,她要感谢的人是在华西证券工作的罗元华。若不是这封信,没有人知道在高升桥营业部“励志老罗”的标签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扶老助幼的暖心故事。